时间:2022/1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编者按:作为疫情重灾区之一的徐汇区田林二村自3月13日封控至5月31日零时全面解封历时80天,上海市市级机关近百名抗疫突击队员会同区街道居委干部昼夜奋战一个多月,终于啃下这块连专业医疗队都棘手的“硬骨头”。

  

  中国小康网6月2日讯(记者金朝晖驻点干部邵永表联合报道)这是一场近百名驻辖区上海市市级机关党员干部与新冠病毒赛跑的遭遇战。我有幸作为突击队员中的一员,从4月20日深夜随队紧急驰援开进,经过队员们前期争分夺秒的六天五轮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从田林二村多位居民中,前后共测出多例阳性,超小区居民总数的1/4。一周内,队员们会同徐汇区、田林街道和田林一二村居委昼夜奋战,将所有阳性患者分批次紧急医院。

  

  这是一场临危受命、拨点攻坚、以快制快、争分夺秒、科学防疫的阻击战。突击队员们将每天的24小时精确到时分来计划:每天完成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约需4小时,大家摸索出一套“快筛、快检、快运、快消”的组合式防疫法。等待检测机构出具核酸报告约10至12小时,留给大家向江浙晥转运时间剩下不足10小时,这中间还要分秒必争地完成人员筛查、隔离动员、行李准备、防护消毒、组织登车、长途运输等闭环流程。队员们会同区、街道、居委人员24小时连轴转,短时间内紧急向浙江奉化,江苏无锡,安徽铜陵、芜湖等地转运密接和次密接者、阴性人员达多人。

  在五月上旬的全市清零行动中,突击队员们又想方设法对留守村中的多位高龄多病、行动不便、独自居住的老人反复做思想工作,宣讲隔离政策,磨破嘴皮跑断腿,终于将绝大多民居转移至上海方舱和宾馆隔离,实现了基本面清零的目标。

  这是一场驰援突击队全体队员面临危险性、艰苦性、挑战性极强的生死战。眼前的小区就是疫区,每幢楼就是阳楼,居民中平均每3至4人中有1人为阳性,还有千余名各类密接者,超60%为老年人,每10人中就是一位八九十岁高龄加各种基础病患者。突出队员们没有一人中途退缩,没有一人担惊受怕,全身心做好个人的科学防疫和病毒消杀工作。三月中旬以来,队员们积极响应“先锋上海”平台“双报到、双报告”的号召,前期经过一个多月的下沉所在辖区志愿服务,初步学习和掌握了防疫的步骤环节。经过一个多月分批次轮换式集中拔点攻坚苦战,人人学会了防护病毒的核心要领,突击队员们积极会同区、街道和居委创造了疫情重灾区的“三个零”抗疫奇迹:

  第一个“零”;分阶段向江浙皖安全转运居民达多人,分医院转近多人,均平安实现零意外;

  第二个“零”:转运和留守多位八九十岁高龄加各种基础病患者居民,实现零死亡;

  第三个“零”,近百名突击队员深入一线防控一个多月,实现零感染。

  这更是一场全体党员干部让党旗高高飘扬、党徽煯煯生辉、党性激情澎湃的考验战。参战的近百名突击队员中,平均年龄达41.7岁,年龄最大的为65岁的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返聘干部陈林根,他坚决不要求照顾,每次随队出征不缺勤;22位女性突击队员中年龄最小90后女孩李滢,26岁的她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工作,咬牙坚持每天与男队员同工同勤。69位男性突击队员中,年龄最小90后沃俊杰在上海立达学院工作,25岁的他一起坚持到队伍最后撤出。突击队员中90%是共产党员,他们处处亮身份,当标杆;超70%为处级干部,大家事事冲在前,当先锋。90%已成家立业,家中面临孩子老人也急需照顾。然后,就是这样一支特殊的共产党员先锋突击队,集体接受了党的召唤和火线考验,经受了疫情的艰苦磨砺和实战洗礼。

  而队员们事前未曾料想,临危受命驰援的田林二村则被上级督查组列为疫情重点督查小区和全市防疫百个白名单之一,自3月13日成为全市最先封控的一批小区至5月31日,防疫形势一直十分吃紧,成了连专业医疗队都不敢轻易进驻的一块难啃“硬骨头”。疫情就是险情,3月初,徐汇区委、区政府向上级请求紧急驰援。

  

  危难时刻显身手——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4月20日下午15时30分,我与近百位市级机关的党员干部先后接到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的一条紧急指令,要求于下午16时前,迅速赶到田林路号集结待命,受领驰援灾情重灾区田林一二村居委抗疫拨点攻坚重任。

  接到电话的同时,手机同步收到党员服务平台的短信通知。我来不及细想,迅速用15分钟时间,准备好简单行李,立马下楼,会同近一个多月来一起下沉到田林街道锦馨苑居委警安苑小区担任志愿者的郭迪平、胡仕荣、张军、鞠伟、孙晔5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大家紧急汇合,仅用20分钟自驾报到。几天后,同小区的孙文将5岁的女儿托付给父母,也匆匆赶来报到,仅户的警安苑小区参加驰援的市级机关党员干部增至7人。

  下午16时许,跨入田林路号徐区田林街道党群文化活动中心一楼大厅,周围气氛紧张,首批居住田林街道辖区的市级机关党员干部先后赶到,大家步履匆匆,神色凝重,迎接一场大战的即将打响。

  大家卸下简单的行装,党群文化活动中心的演艺排练厅、舞蹈排练厅、各类教室和会议室放上一排排行军床,人手一只睡袋和一包洗涮用品,这里临时成为了战场的后方。

  下午18时许,一场与病毒抢时间、争速度的拨点攻坚战即时打响。突击队牵头负责人、临时党总支书记严巍宣布成立突击队临时党总支,下分六个抗疫突击队和临时党支部成。我与6位同小区的党员干部随机被分到第五支部。

  接着,严巍作简单动员后即告知,今晚立即进入疫区,主要任务是连夜完成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突击队后勤保障负责人、临时党总支副书记莫欣特意提醒大家,由于突击队手头对疫情重灾区的田林二村疫情不明,底数不清,只知阳性患者众多,并特意嘱咐队员们要做好自身被感染的高风险心理准备。

  紧接着,对照花名册进行人员现场分组,小组三员分别为叫楼员(进阳楼喊人)、扫码员(现场手机扫码)和转运员(阳性患者转运),再加上街道派出一名医生护士为筛检员(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一名警官为安全员(现场秩序维护)。

  “请已接种三针疫苗的党员干部举手!”没有一丝迟疑与犹豫,我闻讯与几十位党员干部高高举手,被统一分配至危险性最强的进阳楼喊人工作,同组两位来自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56岁的高敏和49岁的陆俊,分别负责现场扫码和阳性转运,区里指派的护士则负责现场核酸筛查工作。

  晚上20时许,徐汇区派遣的指导医生火速赶到现场,临阵帮教大家如何规范穿戴防护服。我与绝大多数队员一样,都是第一次专业规范穿戴大白,从戴防护帽、戴口罩、戴面屏、穿白色专业防护服到套鞋套、戴手套,队员们第一次穿戴2层头套、3层手套、3层鞋套和防护服外加蓝色隔离衣,再在鞋套、袖口处粘上胶带,确保密封和安全性。第一次完整了解了穿戴的主要步骤和六步洗手法消毒流程,着实让我与队员们紧张的心情揪得更紧、更紧。

  晚上20时30分,工作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要求一个支部承包一幢楼的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工作,我所在的第五支部负责一号楼的16和19门幢。大家边吃盒饭,边受领任务,边忙碌各种准备工作。

  晚上21时40分,六个抗疫突击队以支部为单位紧急集结,我随第五支部队员们,乘着夜色步行向两公里外的田林路65弄进发。

  

  雨夜挺进“城中村”——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更接近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圈

  说田林路65弄是“城中村”一点也不为过。田林新村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上海较早的工人新村之一。八十年代初,被上海市列为新辟的12个居民住宅小区之一,红砖红瓦见证了那个年代从郊野到城市的蜕变,是时代的骄傲和印记。

  如今,田林街道有20个居委会(23个社区),10余万居住人口中,户籍居民8万多人,外来居住人口2万多人。其中田林一、二村居住和登记人口达4多人,疫情严重的田林二村常居多人,区里已与97%以上的居民签约动迁改造,大家高兴地等着开工喜讯,谁知一个月不到突降疫情,打了居委和居民一个措手不及。

  深夜,我随突击队走进田林二村拥挤的通道,爬上昏暗的楼梯,穿过狭窄的楼道,仿佛时光倒转,置身世外,我第一次被深深震撼到,亲眼所见市中心的中心城区竟有如此陈旧的小区,第一次深切体验到生活在小区中的居民艰辛与不易。

  小区五层楼没有电梯,共27个门幢,一梯9户,煤卫合用,有的楼层一下子塞进十多户人家。由于老年人超60%,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多、患基础病和独居老人多、外来人口多、人口密度高,防疫工作捉襟见肘。

  晚上11时许,我们组一行4人架好工作台,抬着桌子,好不容易找到路灯稍亮的一处通道展开工作。

  “不少居民已休息,会不会逆反半夜做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阳性患者会不会采取过激的方式拉扯?”深夜,第一次进阳楼敲门喊人,我与队员们一样心存疑惑。

  一户、二户、三户......居民们丼然有序地排队,耐心配合检测筛查,一切都有序进行,队员们紧张的心情暂时放松下来。我们组负责的16号门幢,实有居民45户共多人,除前期转运隔离一半人员外,还剩下了55人。

  当晚,天气闷热,我与队员们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加蓝色隔离衣,个个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大家相互鼓励,默默咬牙坚持。

  当晚,由于上海健康码统一更换为核酸码,许多老年人来不及手机下载,登记只能输入身份证号码,负责扫码的市一中院高敏老师由于戴着三层手套,每一次输入身份证18位号码十分费力,再加上灯光昏暗下汗水夹带着面屏雾气和濛濛下起的小雨,进程缓慢,困难可想而知。

  深夜23时30分,一场雷阵雨突降而至,筛检工作停止等待明天继续?还是寻找居民家门口小雨蓬下避雨,等待雨停后继续?但楼层的居民都已喊醒,有的已起床穿着睡衣冒雨排队候检。

  雨越下越急,大家迅速套上一次性雨衣。隔壁19号门幢的队员们也开始躲雨,等待街道增援搭建临时雨蓬,但居民冒雨排队检测十分不便,而队员们身上的防护服一旦淋雨将会失去隔离病毒的作用而面临传染。

  “我们可以上楼梯口继续筛检!”熟悉了楼道情况的我大胆提出了想法,这样既保证大白不淋雨,又方便了居民上下楼。但此刻大家心里都清楚,进阳性小区风险已经很大,如果再进涉阳楼道风险会更大。经电话请示突击队负责人严巍同意后,“走!上楼!”大家异口同声,一口气抬着工作台上了3楼楼道口。

  筛检重新开始,每当做完一个居民,我都会手持酒精喷壶进行工作台周围环境消杀,确保人人安全。

  临近午夜,当我敲开房间时,是一对88岁的老母亲和60多岁的儿子,他告知其母亲病卧在床不便下楼,能否请我们上家中筛检?我看到下发名单中的4个涉阳家庭,其母先前抗原二道杠涉嫌阳性,因不能下楼做核酸,急需通过此次核酸筛查排摸。队员们再次商量后决定,同意对方救助。

  夜深人静,队员们上楼进屋,为母子俩人完成了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抗原结果显示,其母又是二道杠阳性无疑,其儿尽管是一道杠,但也是密接者。事后,其儿感动得连声道谢,说其母终于能做上核酸筛检了,如果确诊了,两人可以安心离开小区去隔离点,小区阳性患者太多,不想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凌晨1时许,大雨渐止,我们小组最后一批走出小区,来到大门口临时设置的一脱区、二脱区进行换衣消杀。脱掉密不透风的大白,全身衣服已湿透,汗水顺着防护服灌进了鞋子,大家尽管口干舌燥,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一口气,疲乏的身子顿感轻松不少。

  凌晨2时,队员们疲惫地走回驻地,因当晚准备仓促无法为大家提供洗澡,队员们简单洗漱后,一头倒在行军床,套上睡袋,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上6点半,又是初夏时节艳阳高照的25至30摄氏度。群里通知7点半进村指令,队员们的任务是入户登记基本信息,抢运医院,转运密接人员赴安徽铜陵,部分小组继续完成因当晚下雨未完成的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等工作。又是5个多小时高强度、快节奏的大半天,队员撤回驻地吃上盒饭已过下午13点。

  事后,同组队员们得知当晚负责扫码的市一中院高敏老师刚出院不久,病休中的她接到指令火速赶来驰援,那晚的高强度令我们男队员都疲惫不堪,何况她大病初痊,大家心中内疚万分。

  那晚,从进阳区到进阳楼,再进阳性家庭,这看似迈出了人生平常的一小步、又一小步、再一小步,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险情面前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因为大家心中坚定一个信念: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更接近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圈!

  串家走户做动员——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急需共产党员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党员干部做思想工作,首先要心中装着老百性。我在抗疫中深切感受到老百姓的需求最实际,最接近生活,最容易满足。每天,我与队员们需常态化地组织居民做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常态化地抢医院,转运各类密接人员及阴性者赴外省市。一般前一天晚上接到通知,第二天一大早就可以开始准备工作。如果第二天上午或下午临时接到通知,队员们只好晚上组织,半夜前完成。

  同时,我与队员们每天还需保障村中剩余的多位老弱病残居民的生活物资和医疗服务;每天需逐户逐层做好环境消杀等工作。大家常常是上午一套防护服,下午换一套防护服,晚上紧急任务再换一套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汗水顺着防护服流进了鞋子,浸湿鞋袜,虽然劳累辛苦,但内心无比充实快乐。

  4月中下旬,市区两级疫情防控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为防止更大规模交叉感染造成阳性高发,类似田林二村高风险的涉阳小区,我与队员们必须尽快转运各类密接人员及阴性者。

  15号幢楼室租房客是一位来沪探亲河南籍老人和两对打工年轻人,5人均为阴性,其中两位男孩同在上海一家知名快递公司上班。由于转运安徽铜陵路途较远,对方顾虑重重,想在沪就近转运安置,方便择机上班。我与上海市科技党委的郭迪平处长一起上门做工作,刚劝老人出门,两对年轻夫妻又拖着行李跑回宿室犹豫不决。眼看街道居委好不容易向区里争取到转运指标要浪费,跨省长途大巴车还有20分钟要发车,我见状冲进屋做工作,先向两位年轻女孩耐心告知区、街道和居委为了保护阴性者不交叉感染,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如果到了目的地,检测筛查还是阴性,具备随时回上海上班的条件。如果是阳性,当地的医疗条件治疗也有保障。而现阶段滞留小区既有人员、环境接触传染和气溶胶感染风险,又不能擅自外出上班,何况解封时间还比较长。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做通俩女孩工作,又在她俩帮助下一起说服两位男孩,5人高兴地踏上了转运大巴,刚出门,两位女孩大喊:“外面的阳光空气真好!”“到了安徽铜陵,那里的阳光空气会更舒适!”我们送上了安慰和祝福。那一个下午,我俩前后上下跑了30多次楼,有的一家竟跑了6次,劝离了6家居民同意转运。

  按照小区民居的生活习性,我与队员们摸索出一套电动喇叭录音叫楼、听障智障残障人员上门敲门提示、委托左邻右舍口头带信等方法,既然节省奔波时间,又提高工作效率。

  党员干部要取信于民,必须要真心、耐心、细心。通过串家走户,耳濡目染,我深切感受到老百性之间的爱最无私、最真诚、最朴实。在驰援田林二村的日日夜夜中,我与突击队员们每天都被身边的百姓和一件件小事感动。

  4月下旬,是剩余多位老弱病残老人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的日子。17幢、、室分别是93岁的独居老人以及一对84岁患病母亲和60多岁的儿子。

  我发现93岁老人下楼独自做核酸十分困难,赶忙上前搀扶下楼,一步、二步、三步,两层楼梯由于每天喷洒消毒水十分湿滑,再加米小路,我小心地扶着老人走了10多分钟。当我从聊天中得知,由于老人的两个女儿和儿子生活在浦东,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做饭烧菜,连今天早餐、中饭都是用开水冲泡时,听了让人十分心疼。做完核酸,我又搀扶送老人回屋,并特地找到隔壁邻居老人的儿子,请他务必照顾老人的三餐。其高兴应诺并告知老人每次饭菜,都是他帮忙完成。远亲不如近邻,60多岁的老人其实一直照顾着两位高龄老人,支撑着两个家庭的希望。

  一位女孩欣然同意赴安徽芜湖隔离,她拖行李刚下楼出门,突然要折返上楼,让我帮她照看一下行李。4楼的长廊里出现她拿着菜来回跑动的身影,原来她怕家中冰箱里配发的蔬菜会变质,分别送给了隔壁阿公和和阿婆,一阵阵道别声久久回荡在楼道里,同样让我和队员们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

  小区有一位20多岁女孩,与父母全家人检测都是阴性,当队员们上门动员赴江苏无锡酒店隔离时,她说无锡酒店路近,虽然自己很想陪父母去。但现实却是自己必须要先暂留下来,“我走了,高龄老奶奶独自生活会很困难!”她告诉我们自己常年照顾着同楼一位90多岁的孤老。事后我了解到,小区有多位孤老独自居住者,平时都靠左邻右舍照料生活,真是近邻胜过远亲。

  党员干部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身到必先人到、人到必先心到、心到必先情到。我深深感悟到,为百姓服务必须贴近百姓的生活。

  看似薄薄的大白,朦胧的面罩,其实阻挡的是病毒,隔断的是百姓对党员干部的亲近与信任。我刚敲开一位大妈家门,她突然喊叫:“别靠近!离我远点!你们有病毒!”“大妈,我们是市级机关派遣过来帮助你们的,规定必须穿防护服,我们个人没有病毒!”“那为什么你们穿着白色衣服,我们看了就害怕!”“如果我们不穿防护服会交叉感染,感染了就暂时没有人帮你们了!”……对话许久,老人戒备的心才有所放缓,也让我与队员们沉思了许久许久,大白虽薄,老百姓的心中却多了一层隔阂。

  截止5月底,田林二村传来连续20天无阳的好消息,后续的突击队员们也从5月中旬开始,脱掉大白防护服穿上了小蓝隔离服,大家与百姓们交往沟通中走得更近、更亲。

  看似薄薄的封条,细细的围网,封住的是一扇门、一扇窗,隔断的是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的纽带与桥梁。按照督导组和市相关部门的要求,疫情封控区需要隔离封控,但个别区一味求简求快,变相把贴封条、做隔离围网作为防疫的首先动作,无论是从法理、情理和道理上都存在着冲突和冷漠。

  通过抗疫一线的实践和观察,我与队员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冲击。其实贴个封条10秒种,架个围网10分钟,表象上封住的是一扇门,一扇窗,其本质是党员领导干部丢掉了科学防疫的精神实质,本该可以在门上安装电子磁感应器,小区安装红外摄像头,通过人脸识别来进行人员管理。后期通过数字哨兵和场所码提高监管能力。也可通过加强法治宣传,让百姓自觉规范遵从疫情防控。

  政府的本意是保护更多百姓避免病毒感染,是一桩实实在在的大好事,最后由于人为操作的各种原因,给正常防疫工作人为设置了虚拟对立面。因此,科学防疫和人性化操作蕴藏着大学问,直接反映了各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5月初,田林一二村居委又传来好消息,尽管小区面临动迁改造,区、街道汲取了突击队们合理化的建议,还是下决心安装了24小时电子监控设施,将科学技防、积极人防纳入到疫情防控范畴,有效杜绝了二村前期部分居民违反居家隔离政策私自外出遛狗、个别居民私自扎堆搓麻将、众多租房快递小哥个人防护消毒不规范等带来的交叉感染和疫情高发。

  看似一场疫情无情降临,涉及突击队主要工作是劝离居民尽快隔离和恢复保障正常生活,而直面居民家庭和个人,更多的是由于就业、求学造成的各种困惑、宠物无人照料及个人心理障碍。当我与队员们敲开19号楼房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他说自己曾经是小区的志愿者,十分理解政府为保护大家不被交叉感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妥善安置转运。他告知疫情让大家心情压抑,或多或少都有思想包袱,家中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又每天上网课,压力叠加抑郁,怎么劝说也不肯离沪。他担心强制劝离,万一孩子想不开,路途中做出出格的事情。等到我们第三次上门动员,他十分内疚地说,自己再想想办法做好劝导工作。我们也及时向队里反映了居民的实际困难。当晚,一家人如愿在上海本地转运隔离。

  老年人饲养宠物,既能日常陪伴,消除孤独,又能减轻抑郁等精神类疾病。当我与队员们在与居民的接触中了解到,小区居民饲养的狗猫等宠物有近只,由于隔离人员不能随身带宠物,许多居民只能留下来陪伴。经突击队与居委商议,居民隔离期间,留下家中钥匙,居委每天派人上门投喂,宠物照料问题暂时解决,居民外出隔离难题也迎刃而解。

  5月24日,突击队驰援任务圆满完成顺利撤出,整体移交街道和居委管理。同时,传来两则好消息:

  一则是田林二村多医院及江浙晥等地回沪,顺利安置。突击队员们在完成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的同时,完成了生活物资配发、环境专业消杀、集中配药医疗服务等工作,并建立了楼幢   另一则是田林二村已连续实现20多天无阳性,封控区下调为管理区,接下来实现连续三天无阳性,管理区又下调为防范区,全体居民的生活即将回归正常。

  5月31日晚上21时许,“市级驰援田林”   自3月13日开始封控至5月31日,整整80个日日夜夜,凝聚了区、街道、居委干部和突击队员们的无限牵挂和良好祝愿。

  研究表明,冠状病毒最早出现在2.9亿年前,远早于人类起源的万年。因此,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将成为常态化,病毒与人类共存也将永久性。

  未来的日子里,田林二村的居民们仍将一手抓日常防疫,一手回归往日烟火生活。

  编辑:刘彦华

  作者:金朝晖邵永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22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