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立秋时节,暑气虽还未消,吹点微风,喝杯咖啡,和朋友聊个天,看看街边人来人往,享受一段清静时光,这样的“小确幸”或许还是触手可及。正值上海咖啡文化周,你中意哪家咖啡馆呢?或者,你正在去往哪家咖啡馆的路上呢?

说起上海,说到海派文化,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咖啡馆里的时髦男女。其实,上海的咖啡“基因”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悄悄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

《近代上海咖啡地图》一书中介绍,“咖啡”作为coffee的译名,据目前所知文献,最早见于年刊行的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五车韵府》第一卷;而据目前发现的文献史料可知,年,即上海开埠的第二年,咖啡豆就已现身上海。在作者孙莺看来,上海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开埠以后就进入了一个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过程,自欧洲和美国而来的新鲜事物蜂拥而至,上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直接进入了西式的社会生活。

民国时期,上海的咖啡消费与商业空间的结合度就非常高。在徐汇区范围内,淮海中路西段的商业带与早期的徐家汇商业区,是历史上徐汇咖啡氛围最浓郁的两大区域。

从当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海市分区里弄详解图》及《老上海百业指南》中,可以一窥当时街面的繁荣景象。仅在淮海中路-陕西南路、淮海中路-汾阳路两个路口间,就曾出现过“远东”“伟多利”“赛维纳”“DOMINO”“立德尔”“伟达”“君士但丁”等七家专营咖啡馆,以及兼营咖啡的“康乐西餐社”,与以咖啡馆数量著称的淮海路中段相比,不遑多让。

此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咖啡文化都不曾淡出过上海。即便是在20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上海家里的炉灶上也仍然会煮一壶咖啡。

抗战胜利后,美国咖啡大量涌入,上海的咖啡价格更加平民化,咖啡这一舶来品也开始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一些街头露天咖啡摊应运而生。大汗淋漓的黄包车夫,直奔咖啡摊前,一口气灌下两杯咖啡,再吃上两片土司,抹嘴而去的场景成为当时报刊漫画中的题材,也成为当年上海独有的城市一景。

年11月,上海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华亭宾馆亮相徐汇。酒店内有商场、餐厅、会议室、健身房,也有专门的咖啡厅供商务洽谈。

年至今,上海的咖啡消费市场始终随着城市商业空间的增长加速扩张,以徐汇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很快成为上海咖啡馆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带着全球化、全民化和全产业链三大特征,咖啡文化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风向标。数据显示,截至年8月,徐汇共有咖啡馆家,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排名上海各区前三。

这些咖啡馆大部分位于衡复历史风貌区、徐家汇源和徐汇滨江三个片区。从独立精品咖啡馆到连锁咖啡品牌,再到“咖啡+”多元创意跨界,极富特色的“咖啡文化带”,承载了各年龄层、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日常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记录着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69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