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程喻

几年前,参与过一次关于“养老产业”的调研,得到的结论是,这是个朝阳产业,但也是未经培育的市场,蜂拥而上的民营资金很有可能成为冲在最前面的炮灰。好几年过去了,这个结论似乎依然成立,养老产业依然是蓝海,市场依然在培育中。

年的成都,口碑最好的公立养老院是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申请入住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不知道。福利院12层的养老大楼永远都是满额,有多人正在排队等候,每天还有源源不断的电话打入该院咨询。这里环境好、收费低、服务有保障,有的单位一把手亲自打电话来要求房间,依然是一床难求。市场需求量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家台湾来的养老机构,主要服务身患骨折、中风、帕金森症等重大疾病的老人,但入住率仅有30%。远远低于预期,因为照料无法自理的老人,是专业养老机构最大的市场,对于这个结果,创始人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知名度没有打开,其次是费用问题,几乎是第一社会福利院的3倍左右。他认为成都人民还没有准备好,所谓的准备,就是指经济条件。

再看年的上海,上海是国内老龄化程度最深、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发展养老产业的土壤十分深厚。今年上半年,上海民政局组织编撰了一本书,名叫《大城养老》,主要是总结上海养老服务的探索实践,但就在这本主要反映成绩的“主旋律”书籍中,也能看到观念的冲突。8年,上海徐汇区一位民营养老院院长投资了一家拥有66个床位的养老院,房屋年租金18万元,租约签了8年。等到年续租时,房东要价每年万元,而另一方面,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却没有太大变化。年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上海地区)”报告显示,当被问及愿意以每月多少费用入住养老机构时,77.7%的老年人希望低于元,只有2.7%的老人愿意支付每月元及以上的费用。

元是一个有趣的数字,约等于上海市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这也反映了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消费理念:自食其力,最好能用退休工资覆盖,尽量不给儿女增加负担。但是对于养老机构来说,地价、物价和人工,都是他们需要考虑的成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冲突。在当前元的购买力环境下,还在坚持做养老产业的有两类人,一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在老龄人可接受范围内做好收支平衡。年,浦东新区南码头街道新建了一家日间照料中心,一开业就亮出惊人之举:对服务对象收取30/天的日托费。习惯了免费享受服务的上海老年人最初不能接受,频频表示质疑。一段时间后,老人们尝到了甜头,他们发现,在日间照料中心,活动的意义不是打发时间,而是锻炼身体和心理机能,延缓衰老的步伐。对失能老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锻炼,帮助他们恢复部分身体机能;对失智老人进行认知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得心理支持,最终得到了认可。

还有一种是大资本提前布局,比如万科、泰康养老,虽然能获取部分政府补贴,但总的来说是还没有开始赚钱。平心而论,养老产业并不是一个能够快速变现的行业。一家养老机构管理人就曾给出几条建议:一、没有潜心研究养老三年以上,建议先不要搞养老。第二,没有其他产业支撑,建议不要搞养老产业。第三,没有优秀的运营管理团队,建议不要搞养老产业。第四,只要靠银行贷款作为融资平台的,只要是靠银行贷款的,也建议不要搞养老产业。第五,商业模式和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的,也建议不要搞养老产业。第六,政府不大力支持的地方,建议不要大力搞。可见养老产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最理想的状态是,老人退休金覆盖一部分,子女覆盖一部分,社会慈善机构覆盖一部分,这样就能解决机构存活的问题。而对于家庭来说,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尤其是80后,面临一对夫妻、四个老人,一个甚至四个的家庭组成,且不论金钱上能否承担,仅是时间、精力上的付出都是很重的,必须要采购社会服务,可能是家政保姆,也有可能是专业机构,这就是“刚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1849.html
------分隔线----------------------------